查看原文
其他

研院动态|手机信令大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请关注 城市大脑研究院 2022-06-25

2022年5月17日下午,由城市大脑研究院(以下简称为“城脑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22年学术沙龙“手机信令大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在吉瑞大厦5楼501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信息系统高级工程师,城乡发展研究总监王晓亮担任主讲人,城市大脑研究院专家、青年领航学者及其他学院教师参与本次沙龙。沙龙由城脑院青年领航学者金苍宏老师担任主持人。


王晓亮认为新冠疫情使得手机信令大数据被大家关注,“低头族”产生的人本数据成就了移动端大数据的应用发展。通信运营商基于脱敏的数据信息,形成了包括通信、支出、社交、上网、终端、身份、位置和时序等八类数据能力。

手机信令大数据作为一种数据源虽然已经足够优质,但依然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以位置服务能力为例,无线通信特有的信号波动和非周期定位,给静态定位和轨迹跟踪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实际工程上即使经过复杂算法处理的4G网络定位误差通常也在100~200米左右、10分钟周期内的定位信息获取率也仅为70%,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手机信令数据在诸如防疫溯源等场景应用的有效性。


同时,手机信令数据在宏观分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王晓亮提到基于手机信令的常住人口分析统计吻合度已经接近于98%,同时近乎全样本的特点又使其兼具时空的细分特色,在描述城镇节律居民活动、职住平衡、通勤行为等方式上具有独特优势,如可以对建德市居民呈现出的“昼扩夜缩”和滨江区显著的职住分离特征有精准刻画。


在实践操作中,也会碰到一些“看起来靠谱”的项目。例如曾经参与的“城市大脑核心枢纽出行服务系统”,意在为火车东站到站旅客提供直达目的地的预约动态公交服务;在痛点分析时估算约有50%的依靠地铁离开的旅客无法直接到达目的地而存在出行不变,该项目预计每天帮助8w人解决出站交通不便的问题,即使仅服务直通酒店的旅客每日也有2k的客流;但实际运营状况远没有预估的效果这么好,反思的主要原因包括推广成本高、需求细分不充分、运营主体不明确等。总的来说,在市场化中数据不是一切,选择合适的运营主体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在交流环节,浙大城市学院城脑院特约研究员王群力认为这次沙龙是用一种定性数据的方式来解读城市空间,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是由公交公司发起核心枢纽出行服务系统这个项目,可能就会成功。

浙大城市学院城脑院青年领航学者张义修认为城市大脑在市场领域不容易成功的原因在于市场领域涉及到了很多主体,兼顾各方诉求会降低项目的可行性;其实,如果不对整个市场进行影响,而让他自发形成一个规律,我们现在通过技术去改变它,这就类似于在已有的系统上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去管理,这难免会产生系统冲撞的问题。

浙大城市学院城脑院青年领航学者王翔提出手机信令与GPS各有各的优缺点,但从宏观角度来看,现有的研究与技术与五年前并没有重大突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对此,主讲人王晓亮认为从2015年首提“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关注,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底层技术的迭代升级与业务实现的客观需求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传导机制,技术升级没有在业务需求满足上带来太多的突破;当然现有技术研究的深入往往是在点上的突破,业务感知上会有所滞后;只有数据融合真正的做到之后才能有成倍的飞跃,否则技术与业务之间还是会有很大的“隔阂”。


研读 | 《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发省委书记袁家军署名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引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

研院动态|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数字化建设支撑体系》主题讲座

资讯 | 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浙江数字化改革

文字整理 / 郑心鉴

今日编辑 / 陈恬乐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